
膠東在線4月9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崔芳榮)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會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沖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被按下了“暫停鍵”,但毓醫人對醫療新技術的執著探索一刻都不曾停止過。“越是疫情期間,我們越應該克服困難開展新技術,從而加速患者的康復,盡快恢復其抵抗病毒的能力”,毓璜頂醫院脊柱外科呂宏琳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去實踐的。在疫情期間,呂宏琳帶領他的團隊成功開展了微創顯微鏡下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即ACDF手術。
2月末的一個周五,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間,年近60的王女士來到了呂宏琳的門診,她為什么選擇此時來醫院就診呢?原來王女士四個月前出現了脖子后方和兩個肩膀的疼痛,并伴有雙上肢的麻木,到醫院檢查后一直按照內科方案進行治療,但癥狀沒有明顯緩解,之后又用了很多偏方和中醫療法,也沒奏效。本以為可能是勞累導致的,想疫情期間在家好好休養一下也許會好些,但半個月以來,不但原來癥狀沒有緩解,還出現了走路時兩只腳底“踩棉花”的感覺,“不會癱瘓吧?”,王女士心里一下子緊張了起來,趕緊到毓璜頂醫院看一看。

呂宏琳詳細詢問了王女士的病史,并做了全面的查體,結合磁共振等影像學資料,確診其為“脊髓型頸椎病(頸3/4、4/5椎間盤突出)”,需要盡早手術治療。但此時是疫情嚴控時期,患者在術前術后的檢查過程中、陪護在必需外出的人員流動過程中都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的風險,而且手術后病人抵抗力下降,易感風險也隨之明顯增加,同時,王女士其中一節椎間盤不但突出還向下脫垂,常規的ACDF手術很容易遺漏,若采用切除別的手術方式,手術創傷會增加,不利于術后快速恢復,怎么辦?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評估,呂宏琳帶領其手術團隊,將其在德國進修學習的目前歐美微創脊柱外科通用的顯微鏡技術與常規的ACDF相結合,順利完成了王女士的精細化頸椎手術——“微創顯微鏡下頸椎前路雙節段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ACDF)”,手術歷時1.5小時,出血約5毫升。王女士術后麻醉清醒就感覺脖子和肩膀不痛了,術后4天就下地活動,“踩棉花感”也消失了,6天就走著出院了。
“微創化是脊柱外科手術發展的方向,而手術精細化是手術過程中和手術部位內部的微創,是核心意義上的微創!”呂宏琳介紹說。手術顯微鏡可以把手術部位放大到十幾倍,讓手術醫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本來看不見,或者看不清的細小血管、神經及其他組織,讓醫生能夠更加精確地解剖、游離、切開和縫合各種組織,避免和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大大提高了手術的精細度,使手術的出血量更少、手術切口更小,手術的療效和安全性自然也隨之大大提高。
為了控制疫情和救治患者,很多醫生和護士不畏生死,迎難而上,成為“最美的逆行者”。呂宏琳表示,“作為微創脊柱外科醫生,我們應該嚴守在自己的陣地上,用新技術武裝自己,做技術上的“逆行者”,最大限度的減少手術損傷,促進手術患者的恢復,從而降低手術病人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和概率,為抗擊疫情做我們應該做的一切!”

專家簡介:
呂宏琳,煙臺毓璜頂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師從國際微創脊柱聯合會副主席及侯任主席——周躍教授,后于德國帕德博恩約瑟夫基金會兄弟醫院深造,于韓國釜山國際脊柱微創培訓中心、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舊金山醫療中心交流學習。擅長脊柱疾病的微創手術治療,主要包括脊柱顯微鏡手術、椎間孔鏡手術、椎間盤鏡手術、微創通道手術、椎體成型術、導航輔助下脊柱骨折經皮內固定術、微創腰椎融合+導航下經皮內固定術、微創腰椎髓核摘除+棘突間動態穩定術、微創腰椎髓核摘除+導航下椎弓根動態穩定術等。任SICOT中國部微創脊柱專委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數字微創脊柱外科學組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骨質疏松分會骨內科專委會山東學組委員、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學會山東省分會委員、山東省預防醫學會骨與關節疾病防治分會委員、山東省疼痛醫學會骨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山東省康復醫學會脊柱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康復分會委員、煙臺市醫學會骨科青年學組副主任委員。目前承擔衛生部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項、煙臺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項,發表SCI論文5篇、國家級論文10余篇,主編著作2部,發明專利3項。
門診:每周五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