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5月11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馬瑾) 環肥燕瘦的楊貴妃在唐代能回眸一笑令“六宮粉黛無顏色“,放到如今估計只能望肉興嘆,踏上漫漫減肥路。近年來全球肥胖問題逐漸嚴重,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5月11日定為“世界防治肥胖日”,而減肥被很多女性奉為一生的“事業”并不是夸大其詞。
如何能快速又有效地減重?毓璜頂醫院胃腸外二科副主任馮立民醫生有自己的“妙招”,2015年率先在煙威地區開展針對肥胖及糖尿病人群的腹腔鏡減重及代謝手術,馮立民醫生和他的團隊已成功幫助30余位患者成功擺脫肥胖之苦。此外,專攻胃腸腫瘤的診斷及治療二十余年來,馮立民不僅在技術上不斷精進,給患者更精準有效的治療,還醉心做個關注“細節“的暖心醫生,在治療之外也給患者更多的溫暖與鼓勵。

率先在膠東地區開展減重及代謝手術,為肥胖患者“胃減容“
5·11的諧音是“我要1”,最后的“1”代表苗條,通俗地講就是“我要瘦”,這是中國近2億肥胖人群的集體心聲。但想減重卻并非易事,既需要頑強的毅力,也需要科學的方法,否則往往適得其反。
作為胃腸外科的專家,馮立民將目光聚焦到減重領域,源于長期對患者的觀察。在臨床工作中,馮立民發現胃腸外科的患者和陪床家屬很多都是“胖友”,曾有一位患者體重300斤以上,因同時伴有糖尿病,已經嚴重影響出行,每次到醫院就診都需要4名家屬合力才能搬動,這給了馮立民極大的觸動。
為了幫肥胖患者“減負”,馮立民先后到廣州、南京等地學習。201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率先在膠東地區開展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和腹腔鏡胃旁路手術,多年腹腔鏡手術經驗加上嚴謹的考察學習,讓馮立民和他的團隊在治療肥胖病人時更得心應手。
28歲的小陳因家庭遭遇變故,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一段時間的暴飲暴食后,身高1.8米的他體重已近350斤。無法融入正常的工作環境,也不愿與人交際,他逐漸將自己封閉起來。家人慕名找到馮立民,行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小伙不到一年時間內輕松減重150斤,復診時精神狀態良好,已逐漸回歸生活。
“手術后不會喪失饑餓感,但是不會像以前那么餓,進食量會明顯減少。”馮立民介紹說,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由于切除了胃底、大部分胃體,使產生饑餓感的饑餓素分泌減少;同時減少了胃的容積,使進食量明顯減少,從而起到減重效果。
“許多糖尿病患者疾病產生的原因都是肥胖,在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中,百分之六十的病人超重或肥胖。”馮立民告訴記者,針對糖尿病患者中的胖友群體,則可通過腹腔鏡胃旁路術,建立胃小囊,將遠端空腸與小胃囊吻合,減少食物的攝取及吸收,從而減少能量的攝取與糖代謝負荷,在降低體重的同時起到良好的控糖效果。
“中國的肥胖患者越來越多,但卻沒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此馮立民感到很憂心,他稱由肥胖引起的冠心病、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不勝枚舉,如不重視不但可能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縮短壽命。

勇攀技術高峰,打破手術禁忌讓患者真正受益
胃癌是東亞國家的“特色癌癥”,中國不僅是癌癥高發大國,也是胃癌死亡大國。如何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減少患者的痛苦并提高生活質量,考驗的不僅僅是醫生的技術水平,更在于醫者的“仁心”。始終以病人為中心,在多年臨床工作中,馮立民勇攀技術高峰,將風險和困難留給自己,一次次打破手術禁忌,真正讓患者受益。
58歲的王先生體檢查出胃癌,因體重超過200斤且伴有腦血栓后遺癥和糖尿病,手術難度和風險加大。肥胖是腹腔鏡輔助下胃癌根治術的禁忌癥,綜合考量下馮立民決定為其采用完全腹腔鏡下的胃癌根治術,在不增加治療費用的情況下,僅在腹部開了4公分左右的切口就成功為其完成了手術。因創口小、出血量小,術后第一天王先生就在家人的攙扶下下地,大大避免了長期臥床導致的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和下肢靜脈血栓的問題。
“煙臺是胃癌和結腸癌的高發地區,尤其近幾年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患者的手術需求激增。”馮立民告訴記者,很多患者察覺到癥狀時往往病情已經進展到了中晚期,手術治療必不可少。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開大刀的手術已不常見,煙臺毓璜頂醫院自2007年開展腹腔鏡輔助下的胃癌根治術,這在一定程度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但部分患者如肥胖、心肺功能不佳及80歲以上年齡層的患者則被“拒之門外”。
“往往是這一類患者更需要創傷小、恢復快和更精準的治療。”考慮到患者的實際需求,2011年前后毓璜頂醫院派出專家赴日學習更為先進的完全腹腔鏡下的胃癌根治術,馮立民就是其中一員。
馮立民稱,相較腹腔鏡輔助下的胃癌根治術,完全腹腔鏡下的胃癌手術全過程都在腹腔鏡下進行,視野更清晰也更精準,切口只用于取標本,整個手術過程中更注重其關于神經的保護,對患者的傷害小,更有利于術后恢復。但這類手術需要豐富的胃癌手術經驗做支撐,對術者的鏡下操作水平和縫合技術有較高的要求。
2019年9月11日,煙臺毓璜頂醫院首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正式啟用,這標志著煙威地區外科步入了“機器人時代”。永攀技術高峰的馮立民也不甘落后,年后他利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完成煙威地區首例直腸癌根治手術。
“技術造就我們,我們也在推廣技術。”馮立民說堅持學習和推廣完全腹腔鏡下的胃癌根治術既是技術發展的要求,也是出于對患者負責的考慮。只有最大限度發揮技術優勢,才能讓患者享受到更精準和舒適的診療服務。

博采眾長,只想給患者個性化的最佳治療方案
以病人為中心,時刻將病人裝在心中還體現在診療過程中的“較真”和通力協作上。在馮立民看來,每個人的思維都有局限性,而病人的治療不該以某個醫生的意志為轉移,只有廣泛聽取多方意見取長補短,才能給患者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真正做到為患者負責。
一位退休教師查出患有低位直腸癌,腫瘤正處于進展期且距離肛門位置不足4公分,為保證治療效果不至于讓疾病復發,常規情況下無法保肛治療。但這位患者很愛干凈,保肛意愿強烈,如何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充分滿足患者的個性化需求成了難題。
為給患者更好的治療,馮立民請來腫瘤內科、放療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專家會診,最終為其定制了輔助治療方案,先通過放療和化療控制腫瘤的大小和發展再行腹腔鏡下的直腸癌根治術,最終為患者成功保肛,保證了其術后的生活質量。
另有一位40歲的女性患者罹患胃間質瘤,腫瘤3cm大小,緊靠賁門,鏡下操作稍不注意就可能致賁門狹窄,導致術后進食哽咽。多家醫院給出的建議都是進行近端胃切除,考慮到這種手術方式有點“小材大用”,馮立民和內鏡醫生配合,通過腹腔鏡、胃鏡雙鏡聯合為患者在保胃的前提下成功切除腫瘤。
從醫20多年來,馮立民始終堅持“勿以善小而不為”,在診療過程中但凡有益患者的嘗試他都愿意主動嘗試,這種堅持曾讓他“救”下不少患者的命。
一位70多歲的男性患者在外院被下了“死亡通牒”,因胃癌晚期擴散嚴重,開刀探查后被告知不具備手術條件,只剩下不到3個月的時間。但老人子女比較孝順,輾轉找到毓璜頂醫院迫切希望能積極治療。
“壓力很大,但還是想盡力一試。“馮立民和他的團隊反復考量,經腫瘤內科、放療科等多學科會診后,定下先化療再手術的治療方案。但化療途中卻幾經波折,好在4個月后腫瘤明顯減小。如今術后一年半過去,老人情況穩定。
“不能怕麻煩,也不能輕言放棄。”馮立民說,某種程度上說醫患關系也最緊密,病人將身家性命托付,身上的擔子和責任太重了。無法保證百分百治好,他只能在確定治療方案時廣泛傾聽多方意見,以爭取給患者最好的治療,惟此才能對得起患者的信任。
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愿做關注“細節”的醫生
從醫多年為了精進技術,馮立民曾多次分赴國內外多家醫院進修和學習,在學習先進技術的同時,馮立民最大的感觸是要多關注細節,因為“每一步都有改善的空間”。堅信每一個善意的舉動都會給病人帶來信心和鼓勵,他總是主動將電話留給患者及家屬,哪怕半夜被吵醒也從不惱怒。
“很多病人等不了,半夜發病怎么辦?”不記得多少次半夜被“求助”電話叫醒,但這么多年來馮立民還是習慣性將自己的電話留在出院小結上以備不時之需。馮立民主任跟記者分享了一個小細節,在日本進修期間,醫生會自然地坐在床邊和病人溝通,對年老體弱病人,護士也會跪在患者床邊進行服務。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給了患者極大的信心和鼓勵。
“不要拒人千里之外,盡可能的多和病人交流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馮立民說更多時候其實就是換位思考,醫生多從病人的角度考慮自然就會多一份耐心和細致,而只有從接診、病房、手術、護理的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才可能真正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深知肩上的責任和擔子很重,從醫20多年來馮立民從不敢有一刻松懈,哪怕休假,他負責的病人也忍不住要看一眼才能放心,否則一整天都會心神不寧。半夜會在腦子中不斷復盤當天手術的情況,不斷揣摩治療方案的優劣更是常態。馮立民說,勿以善小而不為,他愿意在技術上不斷精進,更愿意關注和病人有關的所有細節,哪怕有風險且瑣碎,也心甘情愿。
專家介紹:
馮立民,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煙臺毓璜頂醫院胃腸外二科副主任。從事胃腸外科工作20余年,專攻胃腸腫瘤的診斷及治療,較早在煙臺地區開展腹腔鏡手術,曾于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日本岐阜大學進修學習腹腔鏡技術,擅長胃腸腫瘤的微創治療,如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腹腔鏡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腹腔鏡直腸癌保留雙側迷走神經手術,全腔鏡下結腸癌切除、overlap吻合以及各種復雜胃間質瘤腹腔鏡手術。
2015年開始率先于煙威地區開展針對肥胖及糖尿病人群的腹腔鏡減重及代謝手術,2020年率先開展機器人結直腸癌手術,一直將腫瘤的有效治療同時最大限度維護器官功能貫穿整個治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