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世剛
這幾天夜里,老是做夢,夢到我的媽媽,白天也老想起她,最想她念叨的那份“苦”。
苦的感受誰都有過,那份滋味恐怕每個家庭、每個人在每個時期都是不同的。對于解放前出生的父母輩們,他們承受的那份苦是我們這一代乃至后生們難以感知的,其中苦的滋味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到的。
天下的媽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大都愛嘮嘮叨叨、喜歡數落,尤其對自己的孩子無論你做的好與壞、對與錯,她總是愛念念叨叨、喋喋不休,你只要沒離開她的視線范圍,就你的所作所為都要數落你幾句或者是叮囑你一番。仔細品味這嘮叨聲中和數落音里不知滲透了多少無微的呵護,包含了多少深重的情懷,蘊藏著多么偉大的母愛!
我的媽媽也不例外!
我的媽媽在我成家不久就因困苦和積勞而致病早逝了,那時的我也就剛過而立之年;叵胛覄傆浭碌臅r候,爸爸一大早起來空餓著肚子,腳蹬自行車騎行40多里地,出去到縣城里干點瓦匠活,晚上又摸著黑回家,掙點零錢,回生產隊里買點工分,媽媽一個人也是起早貪黑,除了拉扯著我們姊妹幾個吃喝拉撒睡外,還要去生產隊里當“男勞力”掙點不高的工分,一年到頭家里往往還出現工分“赤”字,成了隊里的“倒欠戶”,分的口糧也不濟糊口啊!記得那個年月的秋收季節,媽媽白天去生產隊里干活,到了晚上拖著勞累和疲憊的瘦弱身子,要么挑著擔子、要么手推車子,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山路上,把分的地瓜(連帶蔓)、玉米棒(連帶秸稈)等農作物搬弄回家,個中的苦不言自知,但她從不說“苦”……印象最深的是農閑的春天,媽媽經常帶我去山里剜點苦菜和其他野菜,以菜補糧、當飯充饑,并不時地哼著電影《苦菜花》中插曲“苦菜花開閃金光……永遠跟著共產黨……”,哼完了還反而會認真地給我數落起“苦”,“苦菜是苦,能吃才是福!記住啊,吃苦才有甜,不吃苦哪有甜啊……”。
我的父母都是40年代初出生的人,他們經歷過戰亂、經受過貧窮,也飽嘗過饑寒交迫的苦難,品盡了貧窮的滋味,嘗夠了生活的苦楚。當他們成家自居時,盡管社會有所進步,條件有所改善,生活也有所好轉,但他們卻是窮怕了、苦夠了,知道什么是窮,明白什么是苦,特別是在我小的時候,記憶最深的是物質貧乏、憑票購買,父母過著比較拮據的生活,甚至把一分錢掰開兩半花,他們卻依然不向貧窮和困難低頭,挺起不屈的脊背,撫育著我們姊妹成長,日子也逐漸過得吃地瓜干和地瓜面少了,過年過節能見到和吃上點白面餃子和饅頭了,從饑腸轆轆、衣不裹體的歲月逐步轉向吃飽穿暖的時候了。歲月推移,人生苦短,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了,耳邊始終少不了媽媽的念叨,無論是她說什么,還是我們做什么,她末了數落一句還總是“不能忘了苦日子吶”!“苦”字深深植根于我的骨髓里了。
長大成人離開了媽媽,無論是外出求學讀書,還是工作崗位歷練,都能從“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中領悟到媽媽念叨和數落的用心良苦,凡事都用“苦”作人生的根基,真正理解和體會到“苦盡甘來”的含義,始終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尤其是參加工作以來,我都能把媽媽的數落掛在耳邊、記在心間,工作環境再優越,生活條件再改善,生命的字典里堅持用“苦”作首頁,信守“苦作基石、一路鋪就,恬淡知足、清淡人生!
媽媽,我再叫多少次也聽不到她爽脆的答應聲了,再喊多少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也有20多個年頭再沒聽到她的嘮叨聲和數落我的話語了,越想越心痛,越想越心酸,真的很難受,想要泣哭一場!畢竟我也到了她離開我們時的那個年齡了。
憶苦方能思甜。最近讀到“苦才是人生,累才是工作,如果你感到此時的自己很辛苦,告訴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堅持住,因為你在走上坡路”時,又勾起了我對媽媽的無盡思念和深深的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