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7月29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姜宗延)“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熟悉陶淵明先生的人一定對《桃花源記》中的這段文字不會感到陌生。
如今,這段話被煙臺毓璜頂醫(yī)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yī)師于曉鋒團隊在手術應用上具象化。當48歲的邴先生面對左肺上葉4厘米腫瘤的殘酷診斷時,他未曾想到,于曉鋒帶來的一場突破性手術,不僅成功切除腫瘤,更讓傷口隱秘地藏于乳暈邊緣,幾乎抹去了痛苦的痕跡。
而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這場看似“輕盈”的手術背后,承載的卻是胸外科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術式——經(jīng)乳暈入路隱匿微單孔下的支氣管袖式切除術。

于曉鋒(右二)團隊討論患者病情
無痕之下,暗藏驚濤
支氣管袖式切除術本身,就是胸外科公認的“硬骨頭”。當腫瘤狡猾地跨踞肺葉,侵犯肺門及支氣管分叉處時,傳統(tǒng)“一刀切”的肺葉切除無法保全健康的下葉肺組織。此時袖式切除便如精密的“拆彈”與“重建”——需精準切除受累的支氣管段,再將下葉支氣管與主支氣管斷端重新吻合。這要求醫(yī)生在方寸之間完成毫米級的縫合,如同在氣管的“懸崖峭壁”上穿針引線。
可邴先生的病情卻更為棘手。“腫瘤不僅侵犯支氣管,更‘啃噬’著生命主干道——左肺動脈主干。”于曉鋒說,這意味著手術不僅是氣道的重建,更需同步切除受侵的動脈壁并進行修補成型(肺動脈干成型)。“一旦稍有差池,要么切除不凈,要么吻合口漏氣、血管破裂,后果不堪設想。”
本著“患者至上”的原則,于曉鋒團隊將這座“珠峰”裝入了“針孔”,他摒棄傳統(tǒng)數(shù)十厘米的“大開胸”或相對多孔的操作路徑,僅通過乳暈旁一個約2.5厘米的隱蔽小孔,在單孔胸腔鏡下完成所有復雜操作——游離、切除、精細的氣管吻合、血管成型、淋巴結清掃。視野的局限、器械的“打架”、深部操作的“束手束腳”,將原本已屬高難的手術難度幾何級放大。 這不僅是技術的炫技,更是對微創(chuàng)理念極致的挑戰(zhàn)與詮釋。

于曉鋒(左二)團隊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
匠心成林,柳暗花明
三個多小時的手術結束后,于曉鋒詳細給記者解讀了新術式的要點,“當胸腔鏡通過小孔進入患者胸腔,無異于陶淵明先生從小口進入桃花源,因為進入胸腔后,就會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但首例的成功絕非偶然。它是毓璜頂醫(yī)院胸外科深厚積淀與前瞻布局結出的碩果。作為《中國經(jīng)乳暈周圍隱匿微單孔胸腔鏡肺切除術專家共識》的核心執(zhí)筆者,于曉鋒與國內頂尖同行的深度協(xié)作,早已為此術式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規(guī)范。
更重要的是,該團隊在過去一年內已完成了驚人的190例經(jīng)乳暈入路胸腔鏡肺手術。這些看似“常規(guī)”的病例,如同一次次嚴苛的演練,不斷錘煉著團隊在極限微創(chuàng)入路下的解剖掌控、鏡下縫合技術及多變的應急處理能力。當量的積累達到臨界點,質的飛躍便在邴先生這臺全球首例袖切手術中爆發(fā)。
成果迅速轉化為醫(yī)院發(fā)展的強勁引擎。今年4月,煙臺毓璜頂醫(yī)院成功舉辦首屆“全國經(jīng)乳暈肺手術學習班”。在醫(yī)院副院長孫萍等領導支持下于曉鋒、房健、張靖雨等教授聯(lián)袂登臺,理論授課與實戰(zhàn)演示并重,吸引了包括山東省立醫(yī)院、山東省腫瘤醫(yī)院等18家省內外知名醫(yī)院的精英前來取經(jīng)。學習班的火爆,彰顯了該院在該領域已形成的技術高地和“磁石效應”。

于曉鋒(左一)團隊在查房
輻射全國,閃耀世界
此次全球首例手術的成功,其影響早已打破毓璜頂醫(yī)院的“圍城”,成為推動中國乃至世界胸外科整體進步的強勁動力。
于曉鋒在采訪中表示,“經(jīng)乳暈單孔入路此前已在很多種手術中得到應用,但技術要求更高的袖式切除一直被視為其‘禁區(qū)’。此病例是全球首例乳暈微單孔袖式切除肺動脈干成型手術,宣告該入路完全覆蓋了所有主要肺切除類型,標志著中國在該技術路徑上實現(xiàn)了完整閉環(huán)。”
而隨著《中國經(jīng)乳暈周圍隱匿微單孔胸腔鏡肺切除術專家共識》的制定與發(fā)布,為全國胸外科醫(yī)生提供了清晰、規(guī)范的技術指南。全球首例的成功實踐,為這份中國“規(guī)范”注入了無與倫比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將極大加速其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和應用,讓更多患者受益于“無痕”手術。

該團隊的房健教授更是將這一技術體系帶上了國際頂級舞臺——歐洲胸心外科年會(EACTS)、亞洲心胸外科年會(ASCVTS)、國際微創(chuàng)心胸外科年會(ISMICS)等國際頂級大會。在這些匯聚全球頂尖專家的講臺上,來自煙臺的“乳暈入路”技術,以其卓越的微創(chuàng)效果和美學優(yōu)勢,贏得了國際同行的由衷贊嘆和濃厚興趣,并多次榮獲最佳匯報獎,彰顯了中國胸外科的原創(chuàng)實力和領先地位。
當于曉鋒在術后凝視著患者幾乎隱形的傷口時,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患者的康復,更是中國胸外科微創(chuàng)理念的又一次跨越。當乳暈旁的微小切口取代了胸壁上蜿蜒的疤痕,當全球首例的桂冠落入毓璜頂醫(yī)院醫(yī)生囊中,我們見證的不只是一項技術的突破,更是中國智慧對“生命至上,患者體驗優(yōu)先”醫(yī)療理念的深刻詮釋。于曉鋒團隊用手中的柳葉刀,在人類對抗病魔的史詩中,刻下了屬于中國外科的閃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