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健康飲食: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的五大核心推薦
2025-05-23 15:47:00 來源: 膠東在線
學齡前兒童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合理的膳食不僅能夠滿足其營養需求,還能為其健康成長奠定基礎。然而,部分學齡前兒童存在碳水化合物供能偏低、脂肪和糖攝入過高的問題,這不僅影響其生長發育,還可能增加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風險。為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如何為孩子提供均衡的膳食,《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特別制定了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并提出了五大核心推薦。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
1.食物多樣,規律就餐,自主進食,培養健康飲食行為。
學齡前兒童的均衡營養應由多種食物構成的平衡膳食提供,規律就餐是兒童獲得全面充足的食物攝入、促進消化吸收和建立健康飲食行為的保障。鼓勵兒童反復嘗試新食物的味道、質地,提高對食物的接受度,強化之前建立的多樣化膳食模式。隨著兒童自我意識、模仿力和好奇心增強,容易出現挑食、偏食和進食不專注,需引導兒童有規律地自主、專心進餐,保持每天三次正餐和兩次加餐,盡量固定進餐時間和座位,營造溫馨進餐環境。
2.每天飲奶,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零食。
奶類是優質蛋白質和鈣的最佳食物來源,應鼓勵兒童每天飲奶,建議每天飲奶量為300~500ml或相當量的奶制品。2~5歲兒童新陳代謝旺盛、活動量大、出汗多,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建議每天水的總攝入量為(含飲水和湯、奶等)1300~1600ml,其中飲水量為600~800ml,并以飲白水為佳,少量多次飲用。零食作為學齡前兒童全天營養的補充,應與加餐相結合,以不影響正餐為前提。多選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如奶類、水果、蛋類和堅果等作零食,不宜選高鹽、高脂、高糖食品及含糖飲料。
3.合理烹調,少調料少油炸。
從小培養兒童淡口味有助于形成終身的健康飲食行為,烹制兒童膳食時應控制鹽和糖的用量,不加味精、雞精及辛辣料等調味品,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讓兒童首先品嘗和接納食物的自然味道。建議采用蒸、煮、燉,少用煎、炒的方式加工烹調食物,有利于兒童食物消化吸收、控制能量攝入過多以及淡口味的培養。
4.參與食物選擇與制作,增進對食物的認知和喜愛。
家庭和托幼機構應有計劃地開展食育活動,為兒童提供更多接觸、觀察和認識食物的機會;在保證安全前提下鼓勵兒童參與食物選擇和烹調加工過程,增進對食物的認知和喜愛,培養尊重和愛惜食物的意識。
5.經常戶外活動,定期體格測量,保障健康成長。
積極規律的身體活動、較少的久坐及視屏時間和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和預防超重肥胖、慢性病及近視。應鼓勵學齡前兒童經常參加戶外活動,每天至少120分鐘。同時減少久坐行為和視屏時間,每次久坐時間不超過1小時,每天累計視屏時間不超過1小時,且越少越好。保證兒童充足睡眠,推薦每天總睡眠時間10~13小時,其中包括1~2小時午睡時間。家庭、托幼機構和社區要為學齡前兒童創建積極的身體活動支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