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1月17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姜立新記得一件小事:有一天,他去吃朋友的喜酒,在婚禮現場,忽然有人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他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對方是誰!敖t生,你不記得我啦?你給我開過刀的呀!你看我現在恢復得多好!”對方像面對著老朋友一樣笑得陽光燦爛。
每當想起這件事,姜立新就覺得:“做醫生真好!
穿著白大衣,姜立新每日爭分奪秒挽救一條又一條的生命。外科醫生常常被人們稱為“刀尖上的舞者”,胃腸外科更不例外。他們每天都要拿著手術刀或者微創儀器“開腸破肚”,所以如何讓刀開得漂亮,要病人活得更好是他們一直以來的追求。
“患者性命相托,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弊鳛闊熍_毓璜頂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外一科、甲狀腺外科主任,姜立新是團隊帶頭人,更是圈內公認的外科領軍人物:他既是青島大學醫學部外科學系副主任,又是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普通外科)主任;他既是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結直腸病分會常務委員,也是煙臺市普通外科學科(技術)帶頭人……在一眾頭銜下,他還是最喜歡人家叫他:姜醫生。

規范,胃腸腫瘤的治療越來越規范化
周一下午兩點半,記者在胃腸外一科辦公室見到了剛下手術臺的姜立新,此時的他正在看書——最新版本的《常見惡性腫瘤診療指南》。即使身為科室主任,姜立新仍然高標準要求自己,一有空就不斷“充電”學習。
其實提起胃腸腫瘤,大家一點不陌生。作為煙威地區最大的胃腸惡性腫瘤診治中心,胃腸外一科年完成胃腸腫瘤、疝以及急診手術等各類手術就近2500例,其中胃腸道惡性腫瘤手術約1200例。
患了腫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規范化的治療方式。十幾年前,一提起胃腸道惡性腫瘤,都是先開刀再化療,然而這種方式在今天看來并不規范。“現在我們講求的是規范化治療,必須對患者負責,最大限度的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苯⑿陆榻B,現在的治療方式是首先對患者進行術前評估,通過多學科協作,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施行標準化的淋巴結清掃,達到個體化、精確醫學的治療!搬槍Σ煌制诘奈改c腫瘤,我們采用不同的治療策略:對于早期胃腸腫瘤,采用手術為主的治療;對于進展期胃腸腫瘤,采用手術+術后化療為主或新輔助治療+手術+術后化療為主的治療方案;對于臨近可切除和不可切除的胃腸腫瘤,采用轉化治療+轉化手術、全身化療或者維持治療等為主的治療方案!
50多歲的市民劉先生身體狀況一直不錯,可在三年半前突然肚子疼痛,在某醫院一檢查已經是胃癌三期,隨后進行了手術。手術后好景不長,8個月前劉先生又開始吃不下飯并且肚子痛的厲害。慕名而來的他找到了姜立新,經過檢查發現,不僅胃癌復發,腫瘤還轉移到了肝臟。根據劉先生的情況,姜立新帶領團隊同腫瘤內科、消化內科、病理科、影像科、肝膽外科等多科室進行了多學科會診討論,并且制定出個體化規范治療方案。
經過五個小時的手術,姜立新成功將胃上及肝臟上的腫瘤切除,并且術后按照之前制定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化療方案,劉先生恢復的非常不錯。“姜主任您看,我現在一頓飯能吃二十個餃子!”身體恢復的劉先生還經常給姜立新發微信報告好消息。
記者了解到,因為規范化治療,目前毓璜頂醫院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經從十幾年前的20%-30%提高到了50%-60%,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也從十幾年前的30%-40%提高到了70%-80%。

挑戰,疑難雜癥迎難而上
煙臺毓璜頂醫院作為山東省區域醫療中心,除了常規治療,也肩負著為周邊區域解決疑難雜癥的責任。多年來,姜立新帶領的胃腸外一科“科風”很正——只要是有疑難雜癥的患者,任何人都不會推諉,大家都全力以赴迎難而上,充分發揮山東省區域醫療中心的重要作用,為膠東人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前段時間,姜立新帶領團隊進行了頗具挑戰的手術。棲霞小伙小王因為受外傷腸子破了,在當地醫院縫補后一直沒有長好,被送到毓璜頂醫院時,小王肚子上的6個小孔正不斷流出糞水,情況十分危險。
無論何時,救命是第一位的。第一次手術當天便緊急展開!拔覀兪紫葎濋_肚皮,將滿肚子的糞水小心清理干凈,然后將有些能修補好的腸子修補好,不能修補的腸子拖到體外進行人工造瘺,把感染控制在體外,將病情穩定后,再進行計劃性的二次手術!被叵肫鹗中g經過,姜立新記憶猶新。
第一次手術很成功,術后科里對小王進行了抗感染治療,并不斷加強營養。第二次手術在三個月后如期進行!暗诙问中g主要是把壞死、造瘺的腸子恢復到體內原來的位置,盡量達到正常的生理狀態!苯⑿抡f。
“姜主任,我真的是特別感謝您,沒有您,我還不知道會什么樣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小王的腸道恢復了,營養上來了,再復查時,小王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人也胖了一圈。
姜立新介紹,復雜腸瘺及外科重癥包括腸瘺、嚴重腹腔感染、短腸綜合征、急性重癥胰腺炎、嚴重腹部外傷等,病情發展迅速,死亡率高!拔覀兛剖遗c東部戰區總醫院普通外科研究所等著名胃腸研究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將損傷控制外科、目標導向液體治療、腸內外營養支持治療等核心理念成功應用于腹部外科癥狀病人,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
領先,微創外科最早“吃螃蟹”的人
記者了解到,毓璜頂醫院胃腸外科作為山東省腹腔鏡技術的培訓基地,在省內開展了首例3D腹腔鏡胃腸手術,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目前胃癌的微創手術占比70%,結直腸癌的比例高達90%。無疑,微創的領先便源于姜立新是最早“吃螃蟹”的人。
“2005年,我們從那時候就開始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并且這些年在國內較早開展了機器人、全腹腔鏡下及腹腔鏡輔助下遠端胃癌根治、近端胃癌根治及全胃根治性切除術等多種腹腔鏡手術,將患者的痛苦降低到最低!碧岬礁骨荤R微創技術,姜立新胸有成竹。
“以前光聽說微創手術,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這次經過這次手術之后才知道,確實是創傷小,恢復快!苯衲40歲的馬女士體檢時發現胃部有腫瘤,術前胃鏡發現這個腫瘤有3公分,而且屬于二期的胃癌。起初馬女士十分緊張,一方面害怕病情,一方面害怕手術。為了將馬女士的創傷降到最低,經過姜立新團隊的討論,認為馬女士的腫瘤符合微創手術標準,最后進行了完全腹腔鏡下的全胃切除術,同時進行了標準的淋巴結清掃。
因為創傷小,馬女士術后第一天便能喝水,第三天便能吃流質食物,第五天便開心的出了院。其實馬女士能這么快出院,還得益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科室早在2010年就在國內較早地將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臨床實踐,其核心理念包括盡可能地采用腹腔鏡技術、腹部小切口等微創手術,重視不常規機械灌腸、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盡可能地采用硬膜外麻醉等圍手術期處理,降低患者應激反應,顯著地降低患者的住院時間,加速患者的術后康復。
協作,帶領全科不斷進步
每周三,胃腸外科全科醫生都會一起吃早餐,姜立新說,這是他們每周一次的“早餐會”,目的是學習最新《指南》,討論患者的病情,讓所有醫生不斷進步。而這個傳統,科里已經堅持了很多年,風雨不誤。
時間追溯到1992年。那一年姜立新從青島醫學院本科畢業,從此一輩子就和外科聯系在了一起。1999年到2004年,他又在山東大學進行了碩博連讀,34歲時便憑借高超的技術和仁心的溫度擔任胃腸外科的主任,2011年更是成為博士生導師。
2009年,到德國3個月的訪問交流對姜立新觸動比較大!皣夂苤v求團隊協作精神,手術不是一個大夫的手術,一個大夫的水平高低左右不了科室的水平,團隊整體水平的提高對患者治療后的生存和預后更有意義!
身為團隊帶頭人,觸動之后姜立新便有行動!笆紫仁菍W歷建設,我會不斷鞭策大家去學習,因為學歷本身是硬件,只有學習了,科研和綜合水平才能提高!苯⑿抡f,這些年院里還分批派了大家去國內胃腸外科水平比較領先的醫院及德國、英國、意大利的醫院進修。在帶領全體醫生參加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和國內病例大賽時,醫生們在現場都會進行發言和壁報論文展示,參賽也有著不俗的成績。此外,姜立新團隊還曾獲得過胃腸道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比賽國內大獎,要知道,這個比賽全國只有7個團隊獲獎,而姜立新團隊是唯一一家地區級醫院獲獎的團隊。
英國皇家醫院到科里參觀,國內外大型醫院到科里交流,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等國家級醫院與科里深入交流合作……經過姜立新未雨綢繆的付出,毓璜頂醫院的胃腸外科診療水平更加厚重。據統計,胃腸外一科現有醫師15名,其中主任醫師5名、副主任醫師4名;博士5人、碩士8人;擁有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1名,青島大學博士生導師1名、青島大學碩士生導師3名,濰坊醫學院碩士生導師1名,濱州醫學院碩士生導師1名,每年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數名,為科室的發展積累了后備力量。
談及未來,姜立新的目光愈加炯炯有神,躊躇滿志。這雙眸子,在傷逝病人時,流露著對生老病死的無奈;在手術臺上,全神貫注,仿佛君臨天下;在手術室外談笑風生,卻又是那竹林間的魏晉風度。
剛柔并濟,這是他醫者的風范,亦是他為人的本色。他知道生命的脆弱,所以他懂得病人的感受一如自己的感受;他知道生命總有盡頭,但也相信一定有些東西比生命更為長久。
姜立新說,每一個患者,都是以性命相托付,那就是和醫生有著不尋常的緣分,如親人一般的緣分。
見彼苦惱,若己有之。
“面對性命托付,我們只能全力以赴。”
關于專家:姜立新
醫學博士、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山東大學、青島大學博士生導師,煙臺毓璜頂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外一科、甲狀腺外科主任,青島大學醫學部外科學系副主任,附屬第四臨床學院(煙臺毓璜頂醫院)外科學系主任,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專科(普通外科)主任,山東省臨床重點專業(普通外科)主任,煙臺市普通外科專業學科(技術)帶頭人。
現任國際胃癌協會會員(IGCA)、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結直腸病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腫瘤外科專業委員會、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腹部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華全科醫師學會全國賁門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等。
主要研究方向為胃腸道腫瘤規范化診治、腹腔鏡胃腸腫瘤微創手術(單孔、3D及機器人手術)、胃腸道腫瘤的多學科診治(MDT)、晚期胃癌的轉化治療、腹腔鏡直腸癌低位保肛技術、胃腸道間質瘤的規范化治療、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減重及代謝外科、復雜腸瘺綜合診治、外科重癥及臨床營養在胃腸外科中的應用,疝與腹壁外科、甲狀腺疾病的綜合診治及各種微創診療等。
2009-2010年,參與中德臨床醫師交流項目,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利希滕菲爾斯醫院普通外科訪問交流。參與主持多項國際國內大型多中心臨床研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持省級科研基金3項、市級科研基金9項,獲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山東醫學科技三等獎1項、煙臺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煙臺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煙臺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3項,發表中華級論著30余篇,發表SCI收錄文章20篇,主編著作5部,培養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17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