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5月22日,首屆煙臺三文魚起魚節活動在長島舉行。從換上“中國芯”,到住進深水智能網箱,再到坐上全國首艘批復建造的漁業養殖運輸船,一條條虹鱒三文魚“游”上了國人的飯桌。這一系列變化,也成為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奮勇前行的縮影。
2023年12月,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下文簡稱“海經區”)正式獲批成立,成為全國第一個海上經濟開發區。
這是我國首個管轄范圍在海洋、主體空間在海洋、主導產業在海洋的海上經濟開發區。
既然是“首個”,就意味著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就意味著要為國家創造新經驗、蹚出新路子、作出新示范。
從創新機制到建強基礎設施,再到重塑產業優勢,海經區始終秉承長島“闖海”精神,勇立潮頭、敢闖敢試,突破了一系列瓶頸制約、打通了一系列關鍵環節、推出了一系列首創舉措。
一座座破水而出的海洋牧場綜合平臺,一個個魚躍海面的豐收盛景,見證著海經區日新月異的成長,彰顯著向海要糧、向海圖強的決心。
敢闖敢試當先鋒
茫茫大海中,在島陸面積僅是海域面積的1/50、人口僅有4.1萬的島嶼上建設海上經濟開發區?
難度之大,可以想見。
但就在這片藍色沃土上,上演了一系列“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奇跡——
2023年6月,“藍色糧倉”產業園的構想提出后,不到3個月就走完了申報省級開發區的全部程序;不到6個月就從探索性謀劃階段邁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刷新了“山東速度”、創造了“煙臺紀錄”。
可以說,從誕生之日起,海經區的血液里,就流淌著敢闖敢試、勇當先鋒的基因。
沒有先例可循?那就先行先試!
沒有經驗可鑒?那就創造經驗!
自成立以來,海經區一鼓作氣謀改革、打破成規闖新路,持續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
長島海洋經濟促進局副局長王俊紅表示,為了迅速打開局面,海經區一開始就創新體制機制,搭建了“六個一”的基本框架:
編制一部高水平規劃引領發展,編制完成了《“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發展規劃》,制定了配套落實方案;
設立一個管委會實體運作,成立了長島海洋經濟促進局,以開發區的名義開展工作,完全剝離社會事務,專注產業引導、招商引資、營商服務等主責主業;
組建一個投資公司實際運營,省市區三級聯合成立了注冊資本2.51億元的藍色糧倉(長島)海洋投資有限公司,會同開發區統籌做好園區運營和投融資工作;
成立一只產業基金投資引導,由省市區國資和基金共同認繳出資20億元,組建了藍色糧倉(長島)海洋發展基金,開展重點產業招引、本地產業培育和股權投資;
培育一家上市公司作為鏈主企業,推廣本土龍頭企業成熟經營方式,支持企業開展并購重組、資產整合,幫助企業擴大規模、提高效益;
建立一套營商服務機制推動發展,借鑒國內營商環境最優標準,建立了投前貼身服務、投中高效服務、投后跟蹤扶持的全流程投資服務機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格局一開天地寬。在全新的體制機制的激勵下,海經區迅速拉開框架、破題起步,激活了海經區高點開局的“一池春水”。
“海上供銷鏈”“百箱千排萬籠計劃”“海上工廠”……一批具有首創性、引領性、標志性的創新舉措相繼推出,有力回答了海上園區怎么規劃、怎么建設、如何發展等關鍵問題。放眼全局、向海圖強。如今,海經區構建起59平方公里陸域、3291平方公里管轄海域、1500平方公里規劃利用國管海域的聯動發展格局,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了廣闊的戰略空間。
培育新質生產力
海經區是全省、全市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新范例的重要安排,其目的就是要加快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努力實現“藍色糧倉”建設走在前、開新局。
如何走在前、開新局?
靠竭澤而漁的粗放養殖?靠破壞生態的寅吃卯糧?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海經區打造成為全國全省深遠海養殖的示范園區、全國全省鏈條完整的產業園區、全國全省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園區、全國全省數字智能引領的樣板園區、全國全省協同聯動發展的開放園區。
“五大方向”就是海經區的發展方向。
以深遠海養殖為核心,海經區圍繞“一條魚”從繁育養殖到端上餐桌全過程,梳理出20余個細分行業領域,精準建鏈延鏈補鏈,在海洋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全產業生態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上游,強化苗種繁育環節“跨域協作”。支持養殖和苗種企業開展跨市跨省合作,建成多個苗種繁育基地,快速推進皺紋盤鮑種質資源場、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等項目,強化本土品種選育改良和高值品種引進繁育,苗種自繁供給能力穩步擴容。
在中游,強化漁業養殖環節“規模帶動”。堅持“以中間帶兩頭”,以“生產端”的規模擴張帶動前端種苗繁育、后端加工銷售等業態聯動發展。特別是把三文魚深遠海養殖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和突破點,經過艱辛探索,2024年6月,全國首創的三文魚內陸到深遠海網箱養殖模式取得成功。實施10—12座深遠海網箱建設計劃,首座三文魚度夏網箱已經啟動建造,同步壓茬推進二期、三期網箱建設,為攻克我國三文魚深遠海全季節養殖難題提供可行方案,力爭2026年底前完成長島海洋牧場“百箱計劃”。
在下游,強化加工銷售環節“提質增值”。在島外投資建設海洋科技產業園、打造海產品精深加工基地,與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合作開展海產品深加工,與相關銷售企業合作打造面向全國終端市場的“線上+線下”特色海產品交易中心,提高長島海產品本土消納能力。精心舉辦和承辦全國三文魚產銷大會、“藍色糧倉”海上豐收節等活動,不斷提升市場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
強化關聯產業培育環節“協同發展”。依托島內島外配套基地,因地制宜布局冷鏈物流、養殖裝備制造、涉漁服務等產業,加快全域旅游提質升級,推動海上風電、分布式海上光伏等集成應用示范。
“一條魚”正在變成“一條龍”。今年1月,長島現代海洋漁業產業集聚區入選山東省第一批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
在海洋新基建中承接未來
在陸上項目建設中,“標準地”的做法并不新鮮。可是,你聽說過“標準海”嗎?
海經區在核心區25.5萬畝海域開展“標準海”建設試點,借鑒陸上園區“標準地”模式,對相關海域先行開展本底調查、設定控制指標,實現項目動工必需的陸地配套設施、生產配套碼頭、用海手續、海域環境改造等基本條件,明確海域出讓的前置條件,變“生海”為“熟海”,讓企業“拿海即開工”。
“以前企業拿下海域后,要自行辦理各種證照。現在證照已經提前辦好,企業可以把跑腿時間用在項目上、用到發展上。”長島海洋經濟促進局副局長王俊紅介紹。
海上經濟開發區不是陸上經濟開發區的簡單“翻版”,有著海洋空間開發的獨特邏輯。
海經區以海洋新基建為牽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搭建海洋經濟發展平臺,創新推行“標準海”,示范打造“標桿海”,通過海域分層立體利用,提升目標海域的單位產出,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增強園區綜合承載力和開發效能。目前,已完成11萬畝核心區海域、5萬畝國管海域本底調查。
海上園區基建與海上產業項目基建內容相似、通用性強,園區多投入、多承擔,企業就可降成本、增效益。
王俊紅說,針對深遠海綜合平臺建造成本高、時間長的問題,海經區將其納入園區基建范疇,建成后通過租賃、股權合作等方式供企業使用,讓企業“拿海即投產”,最大限度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長島同步布局數字基建,打造智能領先的“智慧海洋”。堅持“透明海洋”理念,將海洋立體觀測與“智慧海防”工程有機結合,依托廣闊海域空間和大型海洋牧場平臺、海上清潔能源設施。加強數字園區建設,建好用好數字化生產管理平臺、智慧漁業信息網、智慧監管平臺等,優化升級漁業生產軟硬件裝備,實現養殖生產、園區運維、后勤保障等全鏈路數智化管理。
發力能源基建,打造綠色低碳的“海上能源島”。長島大力推進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波浪能、潮流能等集成應用示范,完善海島陸基電網和海上電力供給系統,構建空中風能、海面光伏與波浪能、水下潮汐能發電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供給體系。
基礎建設強,項目推進快。
海經區以“經海復制計劃”為引領,以大型網箱為依托,謀劃布局了40多個重點實施項目和招商項目,省級重點項目涉及的4座深遠海浮式網箱已經下水,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島外海洋科技產業園、長山海洋牧場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等重點項目建設快速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獲得市級特殊政策支持。
回望過去,海經區承載著全省、全市的期望孕育而生;展望未來,海經區潛力巨大、前途光明。下一步,海經區將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向著既定目標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