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風云激蕩,一寸山河一寸血。當時光的指針回撥到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齊魯大地上每一寸土壤都在訴說著不屈的故事。
抗戰歲月,不僅是時間的刻度,更是山東軍民以血肉之軀書寫民族氣節的壯麗史詩。八十年后的今天,當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歷史坐標點上回望,發現那段崢嶸歲月留下的不僅是記憶,更是一種穿越時空的精神火種,一組需要當代人深刻破譯的精神密碼,一盞照亮民族復興征程的永恒明燈。
在山東,既有臺兒莊戰役那樣氣吞山河的正面對決,又有沂蒙山區靈活機動的敵后周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如同一把尖刀插入敵人心臟,山東是全國唯一的全省性抗日根據地。到1945年,山東軍民對敵作戰2.6萬余次,斃傷俘日偽軍53萬人,山東抗日根據地擁有八路軍正規部隊27萬余人,地方武裝和民兵近200萬人,山東抗日根據地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數字背后,是千千萬萬山東兒女用生命書寫的忠誠與擔當。
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臺兒莊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成為華北敵后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壯舉背后體現的是山東軍民的血性膽魄,彰顯的是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所迸發出的驚人力量。
黨群一心、軍民同心的深厚情誼,構筑了抗戰勝利最堅固的群眾基石,展現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這種在逆境中奮起的精神,至今仍在激勵著我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
抗戰精神不是靜止的歷史遺產,而是流動的文化血脈,在新時代依然迸發著璀璨的光芒,為我們提供著不竭的精神動力。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入關鍵階段。抗戰精神提示我們,越是攻堅克難,越要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越是逆風逆水,越要保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越是任務艱巨,越要發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時代的召喚,更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力量源泉。
八十年光陰荏苒,山東抗戰的硝煙早已散去,但精神的火種仍在燃燒。今日的山東,正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奮勇前行。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到經略海洋強國建設,從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到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新時代的山東人民正以同樣的勇氣和智慧書寫著新的歷史篇章。在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正在加速形成;在沂蒙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這些成就正是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當我們回望那段崢嶸歲月,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最高的致敬是奮斗。要讓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這才是對抗戰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對歷史最好的回答,更是對未來的莊嚴承諾。
文/陳一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