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體記者 全百惠 通訊員 王兆娟 楊玉婷 攝影報道
仲夏的牟平,海風裹著清爽的氣息漫過養馬島的礁石,將遠處音樂節的聲浪輕輕送到游客耳畔;昆崳山的晨霧還未散盡,山腳下民宿的木窗已次第推開;龍湖櫻花季的余韻雖歇,櫻海天街的商鋪前仍擠滿了嘗鮮的食客——這是2025年盛夏牟平的日常,也是這片山海之地文旅產業蓬勃生長的生動寫照。
當遼寧牌照的轎車緩緩駛入養馬島濱海公路,當江蘇游客在漁家樂里舉著扇貝笑得開懷,當京津來的年輕人舉著熒光棒在音樂節現場合唱,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文旅市場的復蘇,更是牟平以山海為筆、文化為墨,勾勒出的百億級產業新圖景。作為全區“2+4”現代產業體系中的關鍵一環,牟平文旅正從“流量”走向“留量”,從“一季紅”邁向“四季火”,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的新引擎、滋養百姓生活的新源泉。
規劃為綱
繪就全域文旅“路線圖”
若說文旅產業是一棵大樹,科學規劃便是深埋地下的根系,唯有扎得深、鋪得廣,才能讓枝丫向著陽光生長。
牟平深諳此理。從國家“建設旅游強國”的戰略藍圖,到山東省“千里海岸觀光廊道”的布局,再到煙臺“仙境海岸度假帶”的構想,牟平始終將自身文旅發展置于更宏大的坐標系中,找準定位、謀篇布局。
2024年初,《牟平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4-2035年)》正式出臺。這份沉甸甸的規劃,不是紙上談兵的空想,而是對牟平山水稟賦的精準解讀——這里有“仙境濱海”的壯闊,養馬島的浪花能拍碎所有疲憊;這里有“鮮美田園”的恬靜,姜格莊的櫻桃園里藏著初夏的甜;這里有“康養度假”的溫潤,龍泉的溫泉能洗去歲月的塵。規劃以“一體兩翼、一廊兩軸、三帶三區”為骨架,將散落的文旅資源串成線、連成片,就像一位巧匠,把珍珠、翡翠、瑪瑙等精心穿成了項鏈。
“以前提到牟平旅游,大家只知道養馬島,現在翻開規劃,從昆崳山的研學游到王格莊的鄉村游,從國家級漁港的海鮮宴到雷神廟的紅色研學,每條路線都有特色,每個片區都有亮點。”從事旅游行業十年的李經理感慨道。
這份規劃不僅勾勒了“去哪玩”的路線,更明確了“怎么玩”的業態——春可在櫻花季里賞爛漫,夏能在海邊音樂節狂歡,秋可去田園采摘豐收果,冬能泡溫泉享康養,讓“全季旅游”不再是口號,而是觸手可及的體驗。
項目為基
激活產業發展“動力源”
文旅產業的繁榮,終究要靠一個個實打實的項目來支撐。就像蓋房子需要穩固的地基一樣,牟平文旅的崛起,也離不開重點項目的“壓艙石”作用。
養馬島的變化,是最直觀的見證。曾經,這里的旅游旺季集中在夏季,一到秋冬便游人稀少。如今,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創建工作緊鑼密鼓,后海驛站的木質棧道蜿蜒至海邊,崖壁酒店的玻璃幕墻映著日出,日出酒店的露臺成了觀星愛好者的聚集地。“以前冬天來養馬島,連家開門的餐館都難找,現在哪怕是11月,也能住民宿、吃海鮮、看海景,淡季不淡了!”來自濟寧的游客張先生說。
不止是養馬島,牟平的文旅項目正多點開花。龍泉省級旅游民宿集聚區里,淺灘等四星級民宿讓“住農家院”變成了“享品質游”;前海公園的步道上,市民與游客并肩看潮起潮落;國家級漁港經濟區里,剛靠岸的漁船載著海鮮直供餐桌;偉東高端酒店群、櫻海天街填補了高端消費與特色商業的空白,一條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濱海黃金消費廊道逐漸成形。
“我們不搞‘一刀切’的項目,而是根據每個片區的資源稟賦,培育不同業態。比如昆崳山主打研學游與康養,王格莊側重鄉村游與采摘,養馬島聚焦濱海游與度假,這樣才能形成‘一鎮一特色、一區一亮點’的產品體系。”牟平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的話,道出了項目布局的深意——不是簡單堆砌,而是精準匹配,讓每一寸土地都能釋放文旅價值。
活動為媒
擦亮牟平文旅“金名片”
如果說規劃是“藍圖”,項目是“骨架”,那么活動便是讓文旅產業“活起來”的“血肉”。
今年夏天,養馬島音樂節再次火出圈:舞臺搭在海邊,音符伴著浪聲,線上百萬網友同步“云蹦迪”,線下游客從全國各地趕來,音樂節期間,養馬島民宿入住率100%,周邊餐飲消費同比增長200%,直接帶動消費超億元。
這不是牟平第一次靠活動“出圈”。從春天的迎春嘉年華、龍湖櫻花季,到夏天的養馬島音樂節、昆崳田園文化節,再到秋天的崑龍田園騎行季、昆崳文旅消費季以及冬天的溫泉養生文化節、鄉村民俗展,牟平早已形成“每月有活動、每季有亮點”的節奏。
這些活動不是孤立的“熱鬧”,而是與地方文化深度綁定。巋山非遺展上,剪紙、面塑、草編等老手藝讓游客駐足;“探尋古今木作”活動中,孩子們跟著木匠師傅學做小凳子,感受工匠精神;講煙臺故事大賽,牟平人用方言講述雷神廟戰斗的歷史、養馬島的傳說,讓文化在傳承中煥發生機。
活動火了,品牌也響了。河北崖古村落從“養在深閨人未識”變成了國家3A級景區,杜木匠木作博物館成了市級研學示范基地,“山海毓秀 牟風遺韻”非遺展走進了省文化館,讓更多人知道“牟平有好貨,牟平有文化”。
“以前跟朋友說我是牟平的,他們只知道牟平蘋果,現在一提養馬島音樂節、非遺展,大家都知道‘哦,你們那兒好玩!’”市民曲女士的自豪,是牟平文旅品牌影響力提升的生動寫照。
惠民為本
傳遞文旅發展“溫度感”
文旅產業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賺多少錢”,而是“讓老百姓過得更舒心”。在牟平,文旅發展的成果正實實在在地惠及每一個人。
上半年,300余場文化惠民活動像春雨般灑在牟平的各個角落:戲曲進鄉村,村里的老人們搬著小板凳坐在戲臺前,聽得入了迷;非遺進景區,游客能親手體驗剪紙,把牟平的記憶帶回家。全民閱讀活動中,城市書房里坐滿了看書的市民,孩子們在繪本區里靜靜地翻閱。文化館的“群眾大舞臺”,讓喜歡唱歌跳舞的普通人也能站上舞臺;公益培訓班里,退休老人學著書法、上班族練著瑜伽,每個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樂趣。
博物館也不再是“高冷”的場所。《千年古縣——牟平歷史基本陳列》展陳項目加快推進,“流動博物館”把《雷神廟戰斗展》《廉政文化主題展》送到社區、村莊,孩子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聽革命故事、學歷史知識。雷神廟戰斗遺址免費開放后,暑期紅色研學活動場場爆滿。“以前覺得歷史離我們很遠,現在走進雷神廟,看到當年的槍眼、彈痕,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得不容易。”參加研學的中學生小林說。
傍晚時分,養馬島后海的礁石灘上,情侶們依偎著等日落;昆崳山腳下的民宿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海鮮;城區的社區書院里,有人捧著書,有人敲著鍵盤,燈光溫柔得像一汪水。這便是牟平文旅最動人的模樣——不只是景點的熱鬧,更是生活的溫情;不只是游客的狂歡,更是市民的日常。
山海相約
書寫文旅融合“新篇章”
站在養馬島的觀景臺上遠眺,大海蔚藍得像一塊寶石,遠處的漁船點點,近處的游客笑著、鬧著,孩子們在沙灘上堆著城堡,老人們坐在長椅上聊著天。海風拂過,帶著海鮮的鮮香,也帶著文旅發展的蓬勃氣息。
“文旅產業是牟平的優勢,也是牟平的未來。”牟平區文旅局主要負責人金珠的話,充滿了信心與期待,“我們還要繼續推進養馬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培育龍泉民宿集聚區,讓更多人知道牟平、來到牟平、愛上牟平。”
山海有靈,文旅有情。牟平的山海,曾見證過千年的歷史變遷。如今,這片山海正以新的姿態,書寫著文旅融合的新篇章。當“詩”與“遠方”在這里相遇,當“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牟平的文旅故事,還在繼續。牟平的美好未來,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