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9月4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今年7月,煙臺毓璜頂醫院響應國家東西部協作號召,遴選全科醫學科主治醫師李帆赴重慶市巫山縣,開啟為期六個月的醫療支援工作。她帶著膠東半島的海風,將專業與溫度一并植入三峽腹地,為魯渝醫療衛生協作寫下生動注腳。

李帆為患者查體
抵巫次日,山城暑氣正盛。李帆不顧高溫酷暑,即赴高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診。方言晦澀,她便把常用問診句抄成小卡片隨身攜帶;飲食辛辣,她隨身揣幾包蘇打餅干權當緩沖。不到一周,她已經能逐漸克服飲食不適和方言溝通等困難。
門診上,咳喘聲此起彼伏。李帆發現,大多數患者同時被高血壓、糖尿病等多重慢病纏身。她一面開具精準處方,一面把慢病管理課堂搬進候診區:降壓藥何時吃、胰島素如何保存、怎樣把每日食鹽控制在一啤酒瓶蓋以內,她都掰開揉碎反復講,直到患者笑著點頭。她說:“藥片只能管一次,習慣才能管一生。幫助患者建立科學的健康管理習慣才能讓其受益終生。”

李帆(左二)教學
病房同樣不輕松——呼吸系統疾病占住院患者近半,慢阻肺急性加重、重癥哮喘、復雜肺部感染接連不斷。李帆把煙臺毓璜頂的規范流程“搬”到巫山,憑借專業優勢,規范診療流程,并對重癥患者(如呼吸衰竭、腸梗阻等)進行及時評估與處置。

李帆(左三)查房
最讓她難忘的,是一位72歲的李婆婆。老人腹痛、嘔吐3天入院,對癥處理后不見起色。李帆翻病歷發現,患者兩月前剛做過結腸手術,她立即警覺:高度懷疑術后腸梗阻。立即給予胃腸減壓、灌腸等處理……一連串措施下來,李婆婆腹脹明顯減輕,握著李帆的手直掉眼淚。病情穩定后,李帆聯系上級醫院進一步評估有無手術指征,為老人接下來的診療準備科學預案。
“帶不走的醫療隊才是真正的財富。”抱著這個念頭,李帆積極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定期開展呼吸系統疾病專題培訓,向臨床醫護人員講解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診治、診斷思路以及呼吸科常見檢查方法等相關知識,如血氣分析的快速解讀、呼吸機的使用等。同時,她注重病歷書寫的規范性,強調病歷是內科醫生的基本功,也是診療思路的集中體現,更是醫療質量與安全的核心保障,定期組織科室討論,持續改進病歷質量。

李帆講課
接下來,她還將跟隨社區家庭醫生團隊,挨家挨戶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量血壓、測血糖,開展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等慢病指導和科普知識宣傳;逢鄉鎮趕集日,她隨縣衛健委義診車隊進村,把便攜式B超、心電圖機搬到農家院壩,讓“專家號”開到百姓家門口。
處暑已過,山城夜露微涼,白大褂上凝著細碎的霧珠。李帆在窗前寫下:“當白大褂沾上山城的夜露,我更懂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分量。愿把煙臺的海風化作巫山的晨霧,長久地縈繞在每一位鄉親的呼吸之間。”
山海相望,醫心相連。李帆仍在崗位上,用專業和熱忱續寫著魯渝協作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