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9月4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馬瑾)在談論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 AD)時,人們常把目光放在記憶減退、認知下降和行為異常上。但事實上,AD患者多為高齡老人,他們的身體同樣在經歷歲月損耗,常伴隨多種急慢性疾病(即“共病”)。做好共病管理,不僅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延緩認知衰退。
為響應《健康中國行動》《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劃(2024—2030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內一科巴茂文、趙裕君、張小雪博士領銜的“認知守護團隊”,在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開展科普宣傳,帶大家讀懂AD共病管理的關鍵。
為什么共病管理對AD患者格外重要?AD與共病相互影響,一旦忽視就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認知差,共病難控制,患者可能忘吃藥、說不清身體不適(如胸痛、腹痛),也難以配合治療(如糖尿病飲食、康復鍛煉),導致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失控;共病拖垮認知:肺炎、尿路感染可能引發“譫妄”,讓患者突然變糊涂、嗜睡;心血管疾病影響腦部供血,會加重腦部病變,加速認知衰退;多重用藥風險高,同時吃多種藥,容易出現藥物相互作用、副作用,部分藥物還可能進一步損傷認知;降低生活質量,加重照護負擔:共病導致的身體不適、頻繁住院,會讓患者更痛苦,也讓照護者身心俱疲。因此,照護AD患者不能只盯著“生病的大腦”,要把患者視為一個“完整的人”來關注。
AD患者的共病涉及多個身體系統,照護者需多留意。心血管與代謝系統中,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會影響腦部供血,加重AD病理變化,管好“三高”就是在保護大腦;精神行為問題中,抑郁、焦慮是AD常見癥狀,還可能是早期信號,會讓患者更不愿社交、認知更差,需專業干預;晝夜顛倒、失眠不僅折磨患者,也讓照護者休息不好,要優先調整;感染性疾病中,AD患者吞咽功能差(易引發吸入性肺炎)、自理能力弱,肺炎、尿路感染高發。只要患者突然出現行為異常(如暴躁、嗜睡),先排查是否感染;在其他易忽視問題中,癲癇風險比普通老人高;可能忘吃飯喝水,導致營養不良、脫水;空間感知差、步態不穩,易跌倒骨折;便秘雖常見,卻會讓患者煩躁,加重行為問題;未矯正的近視、耳聾,會讓患者更困惑、更孤獨。
共病管理的核心策略是建立一個“以患者為中心”的團隊。共病管理絕非照護者一人或單個科室醫生所能勝任,它需要一個多學科協作(MDT)的模式。找好“醫療總監”,由老年病科或神經內科主治醫生牽頭,全面掌握患者健康狀況,整合各專科意見,每次就診都帶齊藥盒,評估每種藥的必要性,精簡用藥方案,避免藥物風險。照護者做好“信息橋梁”,患者難準確表達不適,照護者要多觀察記錄——比如是否突然焦躁、拒食(可能是身體不舒服),定期測血壓、血糖、體重,留意食欲、睡眠、大小便情況,就診時詳細告知醫生。優先個性化、非藥物干預,不用給患者定復雜的糖尿病餐單,保證食物軟爛、營養均衡、定時提醒進食更重要;安全前提下,每天陪患者散散步、活動關節,比復雜康復訓練更實用,還能改善情緒和睡眠;出現煩躁、焦慮時,先試試放舒緩音樂、輕輕安撫、營造熟悉環境,藥物是最后選擇。提前規劃照護方案,和家人、醫生盡早商量——疾病終末期,是選擇插管、進ICU搶救,還是側重安寧療護、讓患者少痛苦?提前定好,避免危機時倉促做決定。
管理AD和共病像一場馬拉松,需要耐心和韌性。別硬扛,多利用醫療資源,把醫生、護士、藥師、康復師、家人都拉進“支持團隊”。更要記得照顧好自己——只有你休息好、狀態好,才能長久地陪伴、守護患者。共病管理的目標,不只是延長患者的生命,更是讓他們活得有尊嚴、少痛苦,讓這段一起走的路,多些平靜和溫暖。
近年研究發現,腸道、鼻腔的健康也和大腦相關——腸道炎癥、菌群失調,鼻腔的氣道炎癥,可能通過隱秘的生物學通道影響大腦健康。比如發現患者有神經精神癥狀時,積極治療鼻腔炎癥(如調整鼻用激素、用生物制劑),把患者轉診到神經內科、精神心理科等專科,配合認知康復、調整生活方式,能實現從“治局部”到“管全身”的轉變。
如今的AD共病管理,早已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用全局、系統的眼光,守護患者的身心整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