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9月的黃渤海之濱,風起浪涌、波濤拍岸。
1038.14公里的綿長海岸線、2.6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3600平方公里的海灣面積,構成了煙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蘊藏著煙臺勇當海洋強國之先鋒的夢想。
自有歷史記載之日起,煙臺人便依海而生、靠海而興。昔日漁民搖櫓撒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日海洋經濟已從傳統的“耕海牧漁”大步邁向“經略深藍”。
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放眼今日煙臺,現代化港口吞吐不息,海洋牧場破浪而生,一條條海洋產業鏈條加速延伸……面對浩瀚藍海,煙臺以向海圖強的決心和底氣,昂首挺進蔚藍深處。
繁忙港口打通城市未來通道
長153米、重83.5噸!8月1日,山東港口煙臺港蓬萊港區,3支超大尺寸海上風電葉片在這里完成裝船并運往試驗基地。這一場景,成為煙臺港與臨港產業密切協作、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也折射出“港產城”融合項目的加速集聚。
港口興則貿易興,港口強則經濟強。作為基礎性、樞紐型資源,港口始終被煙臺視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從出臺《關于推進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煙臺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規劃(2023—2035)》等頂層設計,到真招實措、真金白銀賦能港口建設,近幾年,煙臺與山東港口密切聯動,不斷釋放出強勁發展勢能。
繁忙的港口、繁華的城市,彼此成就、共同繁榮。目前,煙臺市已獲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成芝罘灣港區、西港區、龍口港區等10大港區,生產性泊位達到243個,開通國內外航線93條,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港口實現互聯互通。
港產城融合持續深化。2月17日上午,山東省港口集團2025年世界級海洋港口群建設(煙臺)建成項目投產暨新項目開工儀式舉行。31個建成投產、續建及擬新開工項目總投資達757.2億元,涉及專業化碼頭建設、生產服務設施升級、“三區互融”園區打造等。
數據顯示,連年開工、投產港產城融合項目,山東港口累計在煙臺落地投資442億元、納稅超45億元,貢獻外貿進出口額1600多億元,成為煙臺城市發展的“金牌合伙人”。
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8月9日凌晨,由海陽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的捷龍三號遙六運載火箭搭乘“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在山東日照海域點火升空,采用一箭十一星的方式將“吉利星座04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自2019年以來,東方航天港累計保障我國17次、104顆衛星的海上發射任務。
近年來,煙臺市積極打造藍色經濟新引擎,統籌推進海上運輸、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海上火箭發射等產業發展,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進現代海洋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結構持續優化。
傳統產業轉型步伐加快。
煙臺成功獲批全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長島“藍色糧倉”海經區,深入實施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建成深遠海養殖設施34座,入選全省首批深海魚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城市,啟動“三文魚萬噸計劃”,三文魚陸海接力養殖模式取得成功。
一批海洋新興產業拔節成長。
全市海洋工程產業鏈實現產值480億元,大金重工海上風電裝備在手訂單已超過220億元,中集來福士、中柏京魯等企業手持船舶訂單400多萬載重噸,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電從海上來。全國首個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中廣核招遠40萬千瓦項目全容量并網,國內在建水深最深、離岸最遠海上風電項目——華能山東半島北L場址項目實現全面動工建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突破220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700萬千瓦,均居全省首位。
守護好海上綠水青山
“變化可真大,海水越來越清,沙灘也越來越干凈。”市民陳杰龍感慨地說。
八角灣曾面臨入海污染物總量增加、入海河流水質惡化、海域生物數量下降等問題。為捍衛這一灣深藍,黃渤海新區開啟了一場逐年加碼的生態“保衛戰”。入海口分類整治、海岸線修復治理、海防林撫育更新、海域中增殖放流……經過多年治理,八角灣水質連續多年滿足第一類或第二類水質標準,近岸海域優良水體比例持續保持100%。
煙臺堅持陸海統籌,探索入海排污口管理新模式,頒布實施全國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規章《煙臺市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建立黃渤海入海排污口智慧監管平臺,已完成2435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相關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
綠色低碳步伐蹄疾步穩。推出全國首筆“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全省首筆“海洋牧場物聯網貸”,打造長島國際零碳島,發起成立國際零碳島嶼合作組織,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成功舉辦“國際零碳島嶼合作倡議”發布會。
海洋生態保護治理取得顯著成效。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爭創八角灣、廟島群島海域2處國家級“美麗海灣”,四十里灣、龍口岸段入選省級美麗海灣,南北長山島群、大黑山島、砣磯島3個海島(島群)獲評國家“和美海島”。
藍色海洋,寄托著一代代煙臺人的期待與夢想。如今,煙臺揚起“藍色”風帆,向蔚藍深處挺進,持續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