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體記者 宋曉娜 攝影報道
逐夢深藍,向海圖強。
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宏大戰略中,漁業水產被賦予關鍵使命。支持發展深遠海養殖,更為漁業發展開辟了新藍海。
煙臺坐擁豐富海洋資源,深遠海養殖潛力巨大。目前已累計建成深遠海養殖設施34座,年產能達1.5萬噸,被農業農村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中國深遠海養殖之都”稱號。
眼下,煙臺正以創新之力破浪向深藍,不僅成為我國深遠海養殖高質量發展的標桿,更持續為行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經海模式”領航深海養殖實踐
隨著清脆的起漁鑼聲劃破海面,“經海1號”活魚船鳴笛致意,智能吸魚泵隨即轟鳴啟動——經海漁業“陸海接力”培育的深海虹鱒新鮮出水,驚艷亮相。
今年5月底,經海漁業養殖的三文魚陸續收獲上市,產量達1500噸。
建設“藍色糧倉”,向海洋要食物。煙臺依托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推動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向規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邁進。
“我們已經在南隍城島海域投放了8座深遠海智能網箱平臺,建成我國北方最大的深遠海養殖基地,構建起集深遠海養殖、生態修復與漁業資源養護于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體系。”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介紹。
好水養好魚。南隍城島海域之所以成為養殖核心區,得益于其純凈的環境——鹽度超過32,一年中有8個月水溫低且穩定,加之國家一級海水水質清澈見底,野生保護動物資源豐富,為深海虹鱒的生長提供了天然“溫床”。
在經海漁業運營的“經海005號”智能網箱上,深海虹鱒的30米水深養成秘密得以揭曉:網箱搭載智能監測、自動投喂、機器人洗網等設備,通過雷達和雙目掃測系統實時掌握魚群的身長、體重數據,實現精準喂養與上市時機判斷。
這種以智能化裝備、生態化養殖、數字化管理為支撐的模式,配合“陸海接力”的產銷鏈路,讓深海魚從網箱到餐桌全程保鮮,不僅打通了深遠海規模化養殖的產業鏈路徑,更樹立起高效養殖新標桿,助力煙臺三文魚逐步走向全國及國際市場。
眼下,煙臺“三文魚萬噸計劃”推進勢頭強勁,經海漁業已成為我國首個獲得BAP國際水產認證的海水虹鱒養殖基地,全市虹鱒及大西洋鮭養殖水體規模達73萬立方米。
圍繞這一產業,煙臺正持續發力:進一步拓展養殖空間,夯實產業發展根基;推動半潛式深遠海養殖網箱建設,破解三文魚度夏難題;加強品牌宣傳推介,提升煙臺三文魚的市場知名度與影響力,全力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三文魚產銷一體化基地。
抓牢種業振興“藍色芯片”
漁業苗種是水產養殖的“芯片”,其創新突破對產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日前,山東海洋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傳來捷報——豹紋鰓棘鱸(東星斑)和紅九棘鱸(紅瓜子斑)兩個名貴魚種首次實現室內全人工繁育及規模化苗種培育。其中,300余萬尾東星斑魚苗通過驗收,標志著全國首例東星斑全工廠化批量育苗取得成功。
“這對于彌補山東缺乏適合工廠化及深海養殖的名貴海水魚類品種短板的意義重大,將有力推動山東深海養殖與集約化養殖產業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松林說。
這一突破性進展,得益于煙臺長期在種質創新能力強化和水產種業發展系統性布局上的扎實推進。
作為水產種業創新的重要陣地,煙臺通過系統性布局夯實產業根基——目前已規劃形成黃渤海新區水產種業基地創新發展核心區,以及東部魚參藻、西部魚貝、南部魚蝦、北部海珍品種產業集聚區,構建起多品類協同發展的種業格局。
在支撐深遠海養殖方面,率先推進6處深遠海大規格魚類苗種繁育基地建設,年培育大規格魚類苗種1200萬尾以上,為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提供了穩定的苗種保障。
品種創新上的成果同樣顯著:2024年新增1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安源2號”,使全市國家級水產新品種總數達24個,約占全國海水新品種總數的1/6。
聚力抓牢漁業“藍色芯片”,煙臺還將組織實施水產種業提升項目,支持采用基因和分子技術選育優良品種以及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的保存與保護。依托萊州明波育種中心等專業平臺,聚焦深遠海養殖關鍵優良品種開展技術攻關,打造中國水產“北繁基地”。2025年,力爭實現水產苗種產量突破5000億單位。
做大做強“煙臺海參”品牌
7月4日,2025世界海參產業(煙臺)博覽會暨海洋食材展在煙臺國際博覽中心啟幕。
1.24萬平方米的展區內,海參全產業鏈精華薈萃——從苗種繁育、精深加工到創新研發、全球銷售,打造了海參人“看產業、推新品、對接全渠道”的頂級平臺。
“我們組織了長島13家優秀企業,帶來三文魚、扇貝、海帶、野生海參等特色產品。”長島海洋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科科長趙凱介紹,長島致力于打造“藍色糧倉”樣板,樹立品質標桿,野生海參年產量已突破500噸。
從立足本土優勢到放眼全球藍圖,這場高規格博覽會的舉辦,正是煙臺推進海參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煙臺將海參品牌創建作為核心發力點,不僅通過研發養殖優良海參品種、帶動全產業鏈發展筑牢產業根基,更借助一系列活動擴大品牌聲量,持續擦亮“煙臺海參”的金字招牌。
品牌建設的深度推進,離不開行業協同與標準引領。2025年,山東省海參產業聯盟在煙臺正式成立,同期發布“膠東刺參”區域公用品牌標識及《“膠東刺參”標識使用管理辦法》,煙臺企業代表成功當選聯盟會長、秘書長。
持續的深耕與創新,讓“煙臺海參”收獲了權威認可的“成績單”:在2024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水產)區域公用品牌聲譽榜單中,煙臺海參、長島海參、長島海帶等8個煙臺水產品牌成功入選,占全國入選總數的8%;其中,“煙臺海參”位列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水產)區域公用品牌第七名,在海參品類中排名第二,創下歷史新高。
經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專業評價,“煙臺海參”品牌強度達826,憑借過硬的品質與深厚的品牌底蘊,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洋黃金”品牌。
闊步向深藍,煙臺正以標桿之姿引領深遠海養殖產業升級,不僅為全國漁業轉型提供了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更為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澎湃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