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 全媒體記者 童佳怡 通訊員 范彬
煙臺光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東產研科譜納自控技術有限公司、氫探新能源(煙臺)有限公司、山東久膜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若僅從企業名稱判斷,這好像是一批毫無關聯的高新技術企業。但事實上,這些近4年內新注冊成立的企業背后,都有著同一個“孵化推手”——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煙臺)。
這家由煙臺市政府、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于2021年10月聯合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僅用不到4年的時間,就創造了亮眼成績:成功引進、注冊高技術企業33家,達到規上企業3家,轉化科技成果367項,帶動總投資超8億元,項目營收突破3.7億元,成為驅動煙臺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為真正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產研院(煙臺)究竟是如何用“創新力”撬動“大發展”的?
全國撒網 以“高精尖”標準篩選項目
翻開產研院(煙臺)的項目匯總表,你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項目版圖遍布天南海北。“大家一年到頭,基本上都在外面跑項目。”該院相關負責人的話,道出了產研院(煙臺)的工作常態。
不同于傳統的孵化機構,產研院(煙臺)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非高新不選”的原則。“傳統產業項目的盈利空間再大,也不在考慮范圍內。”負責人告訴記者,面對市場上數量眾多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產研院(煙臺)并未盲目布局,而是進一步將篩選標準精準鎖定在“三個關鍵期”。
“我們會精篩、研判出某一技術是否在國產關鍵技術替代的窗口期、新興核心技術的導入期、產業鏈延伸的成長期。”負責人介紹。
產研院(煙臺)膜應用與工程研究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篩選邏輯的生動實踐。該項目來源于南京工業大學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中國膜技術領域科學家、化學工程博士丁曉斌主導。
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山東產研院(煙臺)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新興分離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環保、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與煙臺的產業結構高度契合。
秉承著讓“實驗室成果”加速變為“市場新動能”的初衷,經過專業的分析判斷后,2022年1月28日,山東產研院(煙臺)膜應用與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配有完備的應用實驗室、中試車間以及研發與中試設備。
“膜中心已開發出VOCs分離膜、溶劑回收膜等核心產品,解決了制約國內半導體、顯示面板、新能源電池等高純‘卡脖子’試劑及電子級膜材料國產化率低的共性問題。”山東產研院(煙臺)膜應用與工程研究中心的相里粉娟博士介紹說。成立至今,中心已有效解決了中節能萬潤、顯華科技、德潤液晶等煙臺本地企業在液晶材料提純、VOCs回收純化中的技術難題。
項目選得好不好,經濟效益是最直觀的檢驗標準。截至2025年6月,膜中心累計實現營收2677萬元,累計簽訂合同額7321萬元。
精細培育“種苗樹林”模式護航項目成長
如果說“選項目”是孵化的起點,那么“育項目”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產研院(煙臺)創新性地構建了“種苗樹林”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化培育模式,根據項目成熟度與產業鏈影響力,量身定制孵化路徑,讓每個項目都能找到最適合的成長節奏。
“‘種苗樹林’不是簡單的比喻,而是一套覆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方案。” 產研院(煙臺)相關負責人解釋道。這一模式分為“引種、育苗、栽樹、造林”四個階段,其中“引種”和“育苗”主要面向單獨的項目,而“栽樹”與“造林”則更多地著眼于煙臺本地產業鏈。
“整套孵化流程既關注單個項目的成長,也兼顧產業鏈的整體升級。”負責人說。
國內首個光電顯示材料研發測試公共服務平臺的成立,就是整套“種苗樹林”培育模式的成功案例之一。該平臺由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煙臺)牽頭組建,重點解決煙臺乃至全國光電顯示材料新產品研發周期長、產線試錯率高、在線測試評估困難等方面的問題,加速光電產業鏈的發展。
走進位于八角灣國際科創中心的煙臺光電顯示材料研發測試公共服務平臺潔凈車間,就像走進了一個正在運轉的小型顯示面板生產車間。
“為了讓煙臺的材料生產企業‘足不出市’便能完成研發測試,我們提前模擬出完整的顯示面板生產環境。”煙臺光電顯示材料研發測試公共服務平臺技術負責人、煙臺光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盛科介紹。這種“量產級測試場景”能讓企業直接在貼近實際生產的環境中開展研發,實時獲取測試數據、調整技術參數,不僅大幅降低了試錯成本,更能讓新產品快速匹配下游面板企業的需求。
截至目前,該平臺已為三月科技、顯華科技、希爾德等煙臺本土企業提供了60余項專業測試服務,成為本地光電顯示材料企業的“研發加速器”。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平臺的啟用還極大促成了本地企業間的“協同創新網絡”。比如,30余臺設備入駐“山東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已為本地科技企業爭取“研發補貼”20余萬元;協助煙臺三月PI取向劑成功導入京東方供應體系,大大縮短了顯華在液晶及框膠材料、希爾德在光阻材料等方面的研發時間。再比如,助力京東方與中節能萬潤達成合作;與希爾德、臺灣企業合作,實現異方導電膠膜項目落地。
2024年9月,山東省創新發展研究院與煙臺市科技局簽署合作協議,依托煙臺光電顯示材料研發測試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山東半導體顯示材料研發測試公共服務平臺。煙臺光電顯示材料研發測試公共服務平臺的成功,正是山東產研院(煙臺)“種苗樹林”模式賦能產業創新的最佳證明。
數據顯示,平臺正式運營一年來,已獲得意向訂單700余萬元,訂單預付到賬達400余萬元。
合縱連橫 孵化項目“次第開花”
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孵化培育模式保障下,山東產研院(煙臺)打破了“實驗室”到“市場”“相望難相見”的現實困境,讓創新鏈與產業鏈實現了無縫對接。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截至目前,該院共轉化科技成果367項,其中成果轉化形成新產品158項,成果商業化簽訂銷售合同209項,實現百萬級以上成果轉化49項。
作為市場化孵化機構,產研院的良性發展也促使不少企業落戶煙臺,尋求新發展。
山東氫探新能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家長期專注于氫能與燃料電池的控制與能源管理的公司,氫探新能源在2023年完成PreA融資之后,將公司總部設在煙臺,形成了煙臺總部基地+濟南研發中心的布局。
“清潔能源是煙臺的重點產業鏈之一,而我們可以為‘鏈上’企業提供智慧化、數字化的控制系統解決方案。”氫探新能源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公司自主研發的PowerECU控制和仿真系統是國內唯一涵蓋燃料控制硬件、基礎軟件、控制策略及系統仿真的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0%。
“我們希望未來能借助產研院(煙臺)這一平臺,研發出更多契合氫能產業發展需求的產品,為煙臺的氫能產業‘添份力’。”
隨著孵化培育工作的持續開展,產研院(煙臺)所孵化的各個項目都“次第開花”:
芥子生物項目成功獲批CRP/SAA聯檢試劑等22個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異方性導電膠膜(ACF)項目引進外資205萬美元,掌握ACF用導電微球制造這一“卡脖子”技術;海藻纖維項目自主研制出無載體超純海藻膠纖維材料,填補了國內海藻纖維研發領域技術的空白;高性能鎳基高溫合金粉末項目,其自研產品進入中航邁特、中國航空發動機研究院等供應體系……
“2025年上半年,產研院(煙臺)項目已實現營收7345萬元。”產研院(煙臺)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更多項目進入成熟期,未來這一數字還將持續增長。
不到4年時間,產研院(煙臺)用一套“選得準、育得好、轉得順”的創新打法,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樣品”快速變為“生產線產品”,也為煙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隨著更多優質項目的孵化成熟、更多產業鏈協同網絡的構建完善,山東產研院(煙臺)將立足“創新孵化器”“產業助推器”的角色,在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持續探索,為煙臺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實現產業能級躍升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