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體記者 信召紅 通訊員 王磊 郭健 孫媛媛 攝影報道
黃海之濱,煙臺高新區這片開放熱土活力涌動。
1990年成立,2008年單獨設區,2010年升級國家級高新區,2016年躋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回溯歷史,高新區成長的每一步都深烙開放印記。作為全國首家中俄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示范基地、中韓(煙臺)產業園核心片區、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核心載體,高新區始終秉持開放姿態,在對接全球資源、推動產業國際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煙臺對外開放版圖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年來,煙臺高新區錨定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目標,釋放多重開放載體溢出效應,推動投資、貿易、園區邁向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放。如今,這里現代化產業園鱗次櫛比,跨境電商貨物高效流轉,國際合作項目有序推進,一幅雙向開放、協同發展的畫卷正徐徐鋪展。
龍頭引領,激活開放發展新動能
走進艾多美(中國)有限公司,科研與生產的活力撲面而來。這家以跨境電商業務為核心的跨國企業,早已成為煙臺高新區對外開放的“標桿”。
自2017年落戶以來,在高新區政策賦能與產業生態加持下,艾多美成功構建“1+1+1”全鏈條發展模式,上線銷售平臺、建設生產基地、構筑新流通體系,實現了從單一進口銷售到進出口雙向賦能的跨越式轉變。依托這一體系,企業將煙臺紅富士蘋果脆片、海苔、沙棘等特色農產品納入全球供應鏈,為本土優質產品走向世界搭建起重要橋梁。
如今,艾多美已發展成為煙臺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過山東省商務廳認定的山東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企業和首批山東省重點培育的跨境電商平臺企業,并先后被評為煙臺市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百強企業、經濟發展功勛企業等。
除了艾多美,還有很多外資企業在這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綠葉醫藥投資、中集海洋科技集團、韓國三星旗下三星數據系統公司、培安(煙臺)日用品有限公司等企業、項目紛紛入駐,帶來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為區域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本土企業同樣在全球舞臺上綻放光彩。綠葉制藥集團作為最早布局全球的中國藥企之一,在中國、美國和歐洲設有研發中心,產品覆蓋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至2025年,已有14款新產品在美國、中國、日本和歐洲多國獲批上市,其中Rykindo^®成為首個由中國藥企自主研發并在美國獲批的中樞神經系統新藥。自2019年以來,全國僅有10款新藥在美國上市,而綠葉制藥就有2款新藥成功登陸美國市場,彰顯出其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煙臺鐘表研究所有限公司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將智能化計時系統推廣至伊朗、越南、埃及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參與越南河內輕軌及埃及、土耳其、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鐵、鐵路、場館等項目的建設,在“一帶一路”相關項目中的市場占有率超過70%,讓“中國時間”服務全球。
優化環境,筑牢開放發展“強基石”
“服務專班人員一半會韓語,溝通零障礙!”談及在高新區的發展,艾多美(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東奇滿懷感激。在他看來,從政策解讀到手續代辦,從資源對接到問題協調,高新區“保姆式”服務貫穿始終,為企業發展掃清了障礙。
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吸引外資、推動開放的關鍵。煙臺高新區圍繞打造對外開放高地,推行“嚴真細實快”工作作風,落實企業服務專員制度。針對外資企業,專門安排“一對一”服務大使,提供“全過程代辦、全天候服務、全要素對接”服務。
為助力艾多美發展,高新區不僅協助企業高管成功申請首批外國人永居“五星綠卡”,還全程指導其申報山東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從材料收集、撰寫,到專家評審、現場核查,全程跟蹤服務,最終推動艾多美成為煙臺市首家獲此認定的企業。
在招商機制上,高新區同樣創新突破。組建招商引資攻堅隊,實施招商重大貢獻“揭榜制”,梳理16個地塊、31處可招商樓宇(廠房)資源,制定《招商引資載體推介手冊》,明確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等關鍵指標,讓企業選址更便捷高效。同時,依托科技與產業優勢,加強政企聯動,搭建常態化交流機制,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破解發展痛點,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
歐洲健康美容巨頭PM-International投資的培安(煙臺)日用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7月落戶高新區,今年3月正式運營。項目推進中,高新區招商局聯合科技創新局提供一站式服務,涵蓋項目選址、公司注冊、稅務登記等;高新科創公司、黨群工作部、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協同發力,解決租房裝修、人才公寓、公積金轉移等需求。得益于高效服務,企業上半年實現進出口額1億元,銷售額3億元。
平臺搭橋,構建雙向開放“新樞紐”
“在北京的分公司負責研發,煙臺總部負責成果轉化和生產,既能依托北京的人才技術優勢,又能享受煙臺的產業配套和政策支持。”悠米科技負責人的話,道出了高新區“飛地招商”模式的獨特優勢。
為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全球資源,高新區創新布局“一區兩地”飛地孵化器,在北京打造“中關村?煙臺協同創新中心”,形成“招引在外地,注冊在本地、轉化在本地、納稅在本地”的發展格局。中關村?煙臺協同創新中心啟用4年來,已引進小米谷倉、賽曙科技等優質企業80余家,推動31家煙臺本土企業拓展北京業務,14家企業在北京設立分公司或研發總部。
依托重大園區載體,高新區還打造特色產業開放集群。中韓(煙臺)產業園建設以來,高新區累計引進韓資企業數量是產業園成立前的8倍。龍頭企業艾多美中國總部帶動9家配套企業、15個關聯項目落戶,實際使用外資約5200萬美元,加上年內竣工投產的艾多美—三星國際物流中心項目和艾多美研發中心,將形成集“總部、研發、生產、倉儲、物流”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國際招商產業園圍繞海洋生物與醫養健康產業,面向全球實施“標準地”招商,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增長極。
依托全國首家中俄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示范基地,高新區發起成立絲綢之路高科技園區聯盟,吸引16個國家59家機構參與,共建5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累計轉化科技成果300多項。
關地協同,打通開放服務“快車道”
海關駐區單位是高新區開放發展的堅實后盾。面對日趨激烈的外貿競爭,煙臺海關技術中心立足職能優勢,深化與地方科研院校、政府部門及重點企業的“關地協同”,從技術賦能、人才支撐、服務優化三方面發力,為外貿發展注入“海關動能”。
在技術協同上,煙臺海關技術中心聯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煙臺大學等,搭建“技術攻關+標準對接”平臺,針對核電裝備、化工等特色產業開展技術研發,幫助企業對標國際標準、突破貿易壁壘;在服務協同上,聯合高新區管委推進“狂犬病免疫抗體檢測實驗室”資質申請,檢測周期縮短至2~3天、成本降低近30%,解決動物源性產品企業跨區域送檢難題;在人才協同上,與煙臺理工學院、煙臺職業學院共建實習基地,開設“國際檢測標準”“外貿通關實務”課程,實現校企需求“無縫對接”。
協同成效體現在企業發展實績中。2024年,高新區173家外貿企業面對歐美加息、關稅調整等壓力,在海關與政府的鼓勵扶持下,積極開拓東盟、俄羅斯、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依托出口信保、展會補貼等政策穩住外貿基本盤。以同德食品為例,受美國加征關稅影響,其對美出口占比從25%逐步調整,但通過參加歐洲水產展、北美水產品博覽會,成功擴大海外市場,2024年增速達66.32%,2025年上半年保持20%以上增長。
今年上半年,高新區外貿進出口增長12.6%,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開放答卷。
從黃海之濱到全球舞臺,煙臺高新區以開放為鑰,解鎖高質量發展新空間。未來,這里將繼續深化制度型開放,拓展國際合作平臺,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讓開放的春風吹遍每一個角落,繪就更加繁榮的發展圖景。